脑洞碎碎念……(摄影师篇)

最近试图码文复健,以找回七八年前已经被杀猪刀劏掉的文青形象,结果发现除了语言水平和词汇量外杀猪刀还干掉了我使用比喻、暗示和委婉描写的能力,导致我只能跟写议论文似地平铺直叙各种大道理,复健过程慢得一比,而且情绪严重受到了脑洞和关于脑洞的脑洞的影响……知乎说“看见”是一种最温和的干预,所以我姑且把未成形的脑洞以及其中我怎么想都想不破的问题扔到大庭广众之下以缓解一下压力,好让我能暂时放下这件事去做别的,不然干活天天走神摸鱼不说,我另一边还欠着的图稿就真的要因为这个无限期卡文而窗了……【。

我码文的怪癖之一是必须找很多类似题材、类似风格或者类似角色设定的文(包括同人小说、世界观考据、人物分析等)来参考,边看边写。这个造成了我每看一篇新的文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同时情绪和想法的产生积累远远快于我的产出,使得写文时的主观感受过于强烈,压制了文字和逻辑上的表达。(在这种状态下要么写不出文,要么很容易写出无病呻吟的东西?)

不管怎样,我记得自己以前并没有这么严重的代入感的……理论上我应该是插刀也插得若无其事的类型(喂。可能这次和想写的人物的性格有很大比例取自自身有关。懂的人看过脑洞之后大概知道我在说谁,不懂的人也没关系……

 

困扰我的是一篇近AU的同人脑洞,不过不是我正用于复健的那个。两名主角分别是旅行摄影师和足球运动员,都是二十几岁的日本人。地点应该是欧洲某个国家,摄影师去那里拍照、球员去那里比赛、两人因此而相遇什么的。不过这不是重点。

这俩人的性格从本质说来,都属于那种会被重视一对一情感付出、追求“独一无二”的人认为“渣”的类型。当然我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也不这么认为,然而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倾注的感情和精力是有限的,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摄影师的性格设定取自个人性格中先天冷漠的那部分。(事实上这相当于我们共用了80%的设定【。)他属于内倾型人格,社交——包括关心他人——对他来说是一件需要耗费精力和脑力的事,所以他偏好独处。摄影师的头脑比一般人聪明一些,思虑比较深远,他对此也很有自知之明。因为知道自己想得多,所以摄影师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倾向于忽略对方言行背后的深意,以免过分解读和自我意识过剩,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对感情非常迟钝。如果你想向他表示好感,暧昧的语言暗示、亲密的接触或者任何拐弯抹角的交往方式都是没用的,请直球(你。

摄影师对于自己强于他人的地方有一种不自觉的精英主义者式的优越感。(然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描述并非贬义。)只要在他的能力之内又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不管是谁的问题他都会忍不住出手帮忙解决。他认为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自己没有麻烦的时候帮助有麻烦的人、自己有经验的时候指导没有经验的人天经地义。另外救人一命绝对不需要理由。

为什么要强调他的这个优越感呢,因为这是他导致别人容易产生“自己被特殊对待”的错觉的最重要一点。摄影师每次伸出援手的时候都会全力以赴,不惜危及自身的利益甚至是性命,让人很难接受他其实对每个人都是这么认真的事实。毕竟在常人的认知中,命只有一条,哪里是能随便给的……

 

和他在能力上的自信相比,摄影师在情感和人际交往方面则有某种自卑感。摄影师本来出身于单亲家庭,家境不错,上小学之后父亲才再婚。好的我知道这里已经暴露了摄影师是谁了,不过就让我若无其事地继续脑洞下去吧【。

虽然家庭环境比较特殊,摄影师小时候还是得到了不少人的关爱,包括父亲、长辈、老师、同学、还有武术师傅和师兄弟。(当然一部分原因是他相较同龄人更聪明懂事,学习也不错,比较招大人喜欢。)所以摄影师得以从一个三好学生长成一个三好青年(喂。不过另一方面,他的父亲本身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对于他的成长非常严厉,导致摄影师不太能体谅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的心情,会以自己认为客观正确的标准要求对方(简单地说就是严于律己,严于待人),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会坚决反对和制止,不惜与人发生冲突。因为过于早熟,摄影师总是没法和同龄人聊到一起,也很难被人理解,幸好中学以后这样的情况就不再出现了。

父亲给摄影师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经常随着工作变动而搬家转学,使得他难以交到亲密的朋友。摄影师因此无法再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对于一段关系或者感情的态度变得十分淡薄,不再抱有结果上的期望。他喜欢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会努力去维持和他人的联系,即使两人随着时间流逝渐渐疏远断了联络也听之任之。换句话说,如果别人不主动找他的话,他就不会主动理人,甚至有时特地找了他他也没反应。如果对方要离开的话,他也不会挽留,分别之后更不会用心保持联系。这是让人很烦的第一点(喂。

对于上述情况享有例外的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哥哥。在摄影师的概念里,血缘和其它所有关系都不同,是世界上最有力的能够保持两人联系的东西。对于缺少安全感的摄影师来说,和朋友之类的人保持联系不能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它属于需要消耗精力的社交的一部分,是在尽某种义务,也迟早会淡去;而和亲人保持联系更像是一种天然的本能和责任感,足以让他无条件地把他们放在第一优先位置,对他们方方面面地好。这是让人很烦很烦的第一点进阶版(什么鬼。

换句话说,在友情方面,摄影师虽然能因为特定的兴趣爱好或者活动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然而一旦热情减退或者共同话题消失,和这些朋友的往来也会中断。偶尔他也能交到年龄相差较大的前辈一般的朋友,不过真正能无话不谈、让他感觉不到社交义务的长长久久的知己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与此相比,既是亲人又是同龄人的哥哥是最能让他感到自在的存在,即使两人性格不同、生活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他也能漫无目的地和对方分享一些对方并不了解的甚至是没什么意义的想法。

而在恋爱履历上,摄影师毫无悬念地是一片空白(你。在他的概念里,恋人大概就是以朋友为基础进化成亲人一般的存在,而他连友情都还没搞懂,自然就更不明白爱情了。

(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怎么把摄影师的死心眼拗过来有头绪了!碎碎念果然是有用的!)

 

顺便简单写写摄影师的哥哥的设定。哥哥在双亲离异后由母亲抚养,但是家境并不好。两人直到上中学前才得知对方的存在并相认。成为大学生以后,摄影师才意外得知哥哥曾经对家境较好且家庭完整的自己感到很憎恨和嫉妒,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愧疚。

关于摄影师的家庭情况,脑洞上有两个分歧。一种是后母后来生了个小妹妹,于是摄影师用了很多时间照顾她们母女。另一种是哥哥几年后因为事故陷入了长期昏迷,使得摄影师肩负起照顾生母和哥哥的责任;在这一个版本里,对于哥哥的愧疚感进一步加深成为了摄影师的黑色心灵枷锁(不要乱入。

摄影师长期挣扎在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之中。早从中学时代起,摄影师就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打工,帮助哥哥和生母的生活。工作以后,摄影师每年用一半的时间外出旅行摄影,剩下半年回家照顾家人,其间为一些工作室拍摄平面照。然而由于妹妹的学业或者是哥哥的病情,他很可能要被迫放弃自己的职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很不擅长一心二意,因为这也会严重消耗他的精力,同时分散他的脑力。在同一段时间里,他的关注力只能全都放在同一件事上,无法兼顾两件或以上。也就是说,一定会有一件“最优先”的事,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必须放下其它事。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摄影师对于身边的人的关注优先度一般是(妹妹>)哥哥>其他家人>朋友>其他人。所以乍看之下,摄影师常常会只顾关心某一个人而忘了其他人不管。而在排除了独处必需的时间、工作的时间、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之后,摄影师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能留给朋友了。这是让人很烦的第二点(。

有趣的地方在于,摄影师并不知道“恋人”应该排在这个顺序表中的哪个位置。最大的可能是因人而异。毕竟恋人既有可能更像朋友,也有可能更像亲人,还有可能两个都不像,有着其它的意味。

 

由于对感情迟钝,摄影师完全不懂得猜测别人的想法,也很难体会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主观需求。所以他关心他人的方法要么是尽可能地满足对方的客观需求(比如对方冷了就递衣服,生病了就去照顾,忘记带伞就去送伞,有麻烦就舍身去帮,诸如此类),要么是根据自己心目中“好”的标准为对方做事(比如隐瞒自己的病情不拖对方后腿,等等)。而比这更烦的是,摄影师表示某个人对于自己很重要的方式极其诡异,或者说极其含蓄,含蓄到不了解他的人根本看不出来(。在和对方的日常交往中,他往往不会做出一丝一毫“我很重视这个人”的表示,也看不出他对这个人有任何特殊对待。然而私底下,他会将关于这个人的细节、对于这个人的感觉融入自己的想法中、创作中,甚至是日后某一部分的为人处世中,以这种单方面的形式纪念对方所造成的影响。

 

摄影师的具体职业是旅游杂志《Lonely Planet》的旅行摄影师。这个设定主要来自于他小时候去世界各地旅行的梦想。另一个理由是旅行的途中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萍水相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一些不足为道的共同点分享各自的人生,各取所需,然后在适合的时候结束;可以自己把握离别的时刻,不会有被先一步走远的对方抛下的伤感。另外有一点,职业摄影如果不是家里比较有钱的人还真玩不起……

摄影师最初的梦想是“一个人旅行”,在和哥哥相认之后变成了“和哥哥一起旅行”。但是哥哥的倒下让摄影师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出于某种内疚和补偿心理,他在旅行中使用的都是哥哥的名字。

摄影师钟情于光线的变换,喜欢拍摄各种各样的光源和反光的东西,因此他擅长黑白摄影(参考何藩的作品)。认识球员后,他第一次尝试彩色摄影,并在回国后举办了一场以“光”为主题的小型个人摄影展(参考“光”三十题)。除此之外,他还很喜欢微动摄影(参考Ann Street Studio的作品)。

最后,没错,猜对了,这家伙用哥哥的名字旅行和拍摄球员的彩色照片都是他认为“这个人很重要”的表现【。我要是球员我看得懂才有鬼啊!(╯‵□′)╯︵┻━┻

 

——塔玛德我总算全部说出来了好爽!终于可以暂时忘掉了!简直不想回想最近整整一个月每天都被这几千字的想法压着脑袋的感觉!

题外话,有时我觉得不管是正面的想法还是负面的想法,甚至是任何没有价值判断可言的想法,如果全都埋在心里越积越多的话总有一天会形成压力。在这一点上我和福尔摩斯的阁楼理论所见略同,虽然他说的是知识。想法这种东西恐大概还是拿出来跟人交换,换一些新的自己不知道的回来比较好?

评论
热度(2)

有苦有甜

©有苦有甜
Powered by LOFTER